探索教育行業
數字化管理的無限可能
[教務分享]教師排課的誤區
發布時間:2024-09-13 11:14:27
新學期,很多機構都會進行班級和老師的調整。因為班級有所變化,拆班并班和新增班級;或者老師的變化,老師更換、調動。而教學主管在安排老師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驗,往往會有一些考慮不周的失誤操作,不經意間造成嚴重的后果。今天一起看看,究竟有哪些考慮不周的操作呢?小禾幫排課系統
盡量滿足老師需求?
教務排課的時候,有的老師想多上課,她們對課時金的追求較高;有的老師想少上課,喜歡清閑自在。教學主管本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原則,盡量滿足想上課的老師多排課,不想上太多課的老師就少安排課,三方安逸。
但是這么做有幾個風險,第一,這樣安排你的機構上課效果是最好的么?你安排的課多的老師,續班率和滿意度是機構里最高的么?你安排的上課少的老師,續班率和滿意度最低么?有沒有出現忙時課多的老師精力跟不上,影響上課效果,而散漫的老師越來越散漫,不容易管理呢?第二,你的成本是最優化的么?很多機構的課時金都是采用階梯制度,你把課時集中在幾個老師身上會導致成本梯度大幅提升。第三,課時較少的老師利用率過低,存在的必要就大幅降低,團隊的管理問題肉眼可見。
所以,排課的時候盡量排滿,提高利用率;同時也要考慮老師的續課率和滿意度等績效數據來進行排課。讓好老師多上課,產出更好的效果。
平均主義?
排課的第二個誤區,就是平均主義。“既然要考慮那么多,這個滿意、那個不滿意,還要考慮什么利用率,干脆一碗水端平,大家全部平均起來。人人有課,誰都別跑。”
這是貌似公平的懶辦法,說出去還有幾分道理,其實是違背二八原則的。這和銷售分配資源一樣,教務主管管理團隊,不是為了在老師面前做絕對公平,而是要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好,達到更好的效果,甚至成倍的效果。如果你有四位老師,續班率分別為90%、80%、70%、60%,你要是把班級平均分配,最后你的續班率75%,如果稍微調整比例,你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續班率。
所以,排課不是平均主義大鍋飯,是講究智慧和打法的。按照二八原則排課的同時,還要考慮增開班級的問題。比如你是否有空余時間留給增開的班級,是否有空余時間讓老師去進行體驗課和測評課。
強班弱老師?
有的教學主管出于對學生留存率的考慮,經常會把高水平的老師從高水平的班級里拉出來,放入低水平、有學習問題的班級,為了留存班級的學生。但是這么做只做對了一半,低水平的班級缺失需要一個高水平的老師進行提升,但是高水平的學生如果沒有扎實的老師帶領,很容易引發想象不到的情況,比如集體退班。
所以,調整弱班的老師是有必要的,但是絕不要棄帥保卒,高水平的班級還是需要保留高水平的老師,弱班調整的老師比原有的老師更上一層樓即可,進步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同一個班級有多個老師,盡量安排新老混搭、強弱混搭、風格不同的老師混搭。
當然,班級人數多、課消占比大的班級,絕對不能安排水平一般的老師上陣,這也是符合二八原則的。還有一些特殊的班級,比如引流班級、體驗課程,都需要安排高水平教師。
新老師閑賦?
既然我們要優先安排高績效數據的老師,那么新老師和基本功稍微薄弱的老師肯定就坐了冷板凳,就像球賽的球員一樣等著上場,很多學校安排老師不可能是每位老師都無縫銜接的去上課,總有為了新增班級、為了即將替換的老師、為了某些突然的代課隨時待命的老師。這么一來,團隊里最新的老師或者基本功最弱的老師,就成了板凳王。所有的老師都去上課了,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看似學習或備課,埋頭枯坐。
久了以后,就會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越落后的老師就越閑、越難進步,而流失出團隊的,往往都是辦公室里呆坐的老師。那么如果你確實沒有課上,怎么解決呢?計算一下你團隊的平均課時,然后讓這位待命的老師上課+進班聽課的時間總和達到這個平均課時,帶著聽課表去聽,聽完了記錄下來填表提交。這樣,待命的老師課看得多了提升的快,還無比期待去上課,讓自己忙起來(聽課沒有課時金,同樣的坐進教室,不如自己上課),別人也不會覺得不公平,團隊養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