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行業
數字化管理的無限可能
雙減+疫情,存活下來的培訓機構應該怎么辦?
發布時間:2022-04-24 10:15:11
我是小禾幫培訓機構管理系統,每天與您分享培訓行業最新相關資訊!這一波疫情滾滾而來,很多城市都停線下課了,朋友開玩笑,說自己掐指一算,每逢節前停次課,還好現在有部分城市陸續的恢復正常了。疫情過后,你身邊的機構有沒有又少了幾家呢?真的是一個悲傷的話題。
有人說,現在能夠活著的機構,經過了一輪輪疫情的洗禮,還有雙減的沖擊,活到現在的都是實力非凡,期待能夠堅持走下去,認真的走到未來的機構。那么如果要走下去,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什么呢?

雙減后的調整
有很多機構,在經歷了疫情和雙減以后,果斷的縮編甚至砍掉了市場團隊,尤其是學科類的機構,鑒于各地管控推廣的力度,不能做宣傳,大部分機構對市場部都進行了調整。伴隨著前端資源的減少,銷售團隊對顧問的人數編制也進行了調整,很多學校從常規配備4-6名銷售顧問的,改成了2-3名。很多校長和投資人比較茫然,特別看重在校生的課時消耗。
隨著這樣的調整和大家的堅持運營,慢慢的會發現,學校在校學員的人數一點點的在減少,當你的新生招生速度減慢以后,不能夠承載學員流失的速度,在校人數的減少就變成了一個必然結果。
如果之前你的目標是課消,拉平現金流和預收款的差距,讓自己有機會做一個絕對良性的機構,那么伴隨著半年的時間,很多機構都達到了這個目標,當機構繼續運營,現金流又是平衡的,看到在校人數減少的時候,不免出現了新的一輪茫然。

新生重回戰略首位
該離場的已經離場了,雖然很多人都是一邊觀望一邊往前走。可是觀望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再觀望下去,離場就變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如果在校學生人數不停地下降,終有一天會失去運營的盈利意義。而且在校生人數下降以后,會導致不需要那么多的老師,不需要那么多的班主任,還有行政和管理人員。
所以,如果你的機構依然決定前行,就不能繼續觀望了,要把新生招生重新放回戰略的首位。

產品的定位調整
可能你會說,你的顧問團隊也很努力的在工作,經濟的影響和市場需求的細微變化,會導致你的結果并不如以前那么優秀,嘗試過很多種方法都不管用。如果是這樣,我們必須要調整我們自己的定位了。
面對在校生,我們需要給他們增加產品的選擇性,增加新的增值產品,拓寬客戶的價值。增加產品選擇,也就是增加消費的機會。增加可供售賣選擇的部分,有可能是新的產品,也有可能是更好的服務。尤其是有限價要求的城市,可以在限定的課時費之外進行選配服務,比如每周一次1:1的課程回顧,做一個服務的定價。
那么新生端就是兩個不同的選擇,一個就是精細化招生,不求人數,但是把利潤拉起來;還有一個就是放低門檻,讓人數高上去。這兩個調整,會讓我們的機構朝著兩個不同方向走去。精細化招生,提高價格,那么就意味著我們后期在校人數還是在下降的,我們對客戶進行了上升挑選,那么團隊的編制以及機構的規模一定會隨著這個方向進行變化。另一個是做出低配的產品,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市場的適度下沉,保有機構原有的規模。 這樣做利潤會下降,但是流量和品牌的熱度還會持續。如果進行這樣的調整,后期你一定會放棄掉團隊中個別高薪的管理者,以保證收支平衡。
這兩種方法無所謂對錯,只能去判斷適合不適合。但無論你怎么調整,絕對比不動強。等,是不會出奇跡的。
五一就要來了,期待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復課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