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行業
數字化管理的無限可能
深度解析,校外藝術培訓機構是否應該被整改?怎么整改?
發布時間:2022-04-15 10:26:47
小禾幫藝術培訓管理系統,帶您看不一樣的藝培行業!
現如今校外培訓機構不良社會問題的出現和開始引起教育等相關部門重視,到多方面開展整治工作,與疫情之下國內文化課教育大品牌過度營銷宣傳、過度資本積累、過度挖掘名師、過度品牌擴張、過度融資上市、退費難、信譽度降低等諸多不良現象引發的,這些可能只是個別現象,而不能說明整體校外教培狀態不好,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從2020年4月開始出臺辦證政策以來,臨沂已注冊機構接近1800家,而全市機構總量3萬余家,正常辦證流程很復雜很繁瑣,驗收考察程序特別多,這是推進辦證進度慢的最大原因。取證機構中,有極少數是自己全程操作完成的,大多數是找的中介公司委托辦證,費用在1萬至2萬之間,辦證周期在三周左右,其中各種驗收資料是否存在虛假拼湊暫且不說,取得許可證的也不一定保證合規經營,沒取得證件的也不能說明教學不規范,辦證與否不是衡量機構正規與否的唯一標準,而真正的是否合規話語權在廣大消費買單的家長口中,畢竟辦社會大眾滿意的教育才是我們最根本的追求······
在疫情期間停課通知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現象,例如:合規辦證者按部就班服從管理,街道社區經常下發檢驗通知和學習管理通知,還要接受不定期監督走訪;而未辦證機構有的跳出管理,不按停課時間執行,不管政策走向,依舊我行我素照常開課;這樣一來造成辦證機構意見頗多,心理不平衡,都是一樣的機構,卻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也沒有得力合理的獎罰制度和扶持政策,是推進機構管理過程的障礙。
一:校外藝術機構劃歸工商企業化管理是否可行
校外藝術培訓屬于文化藝術的宣傳推廣和教育傳播者,擔負著普及和繁榮校外藝術的任務,他們不是公益的教育著,也不是純粹的商業利益者,兼具些許公益傳播和賺取利潤的雙重性質。如果歸屬教育局管理肯定不合適,教育局是校園文化義務教育的直接管理單位;如果劃歸民政部門管理也不合適,民政部門主要是注冊成立公益性社會組織;這樣來看,校外培訓應該劃歸工商部門,和注冊中小企業流程一樣,執行一樣的納稅年檢制度更合適。只有按企業流程管理正常納稅才是促進藝術培訓行業規范發展的最佳途徑。
另外,判斷一個行業、企業、盈利性機構存在的社會價值和貢獻大小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和是否執行合理的納稅制度,一個沒有納稅的企業無論發展如何,對于宏觀的城市建設來說都是沒有存在意義的!

二:藝術機構劃歸工商管理的納稅量評估
如果校外藝術教育機構能劃歸工商和稅務部門管理,建立嚴格的管理企業制度,我們來估算一下,這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對于城市發展的納稅貢獻能有多少?
按照臨沂市內有3萬家機構,每家機構400名學生,每名學生收費平均3600元,一年總的營業額預計5個億,按照普通稅點0.35%計算,納稅額接近2千萬,不管最后納稅數額總量多少,一方面:引導了行業發展、促進了藝術繁榮、規范了行業制度;另一方面:支援了城市建設、體現了行業價值、履行了企業使命,從利己利民、利國利家雙向價值衡量都是最大化。
約束機構自覺納稅,一要靠政策引導、政府監管;二要靠社會監督和街道社區定時監督檢查;三要靠工商稅務部門信譽度量化考核;四要靠廣大家長消費群體繳費的同時記得索要發票,作為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唯一憑證;五要建立行業自律監督組織委員會,定期開展企業總結表彰和改進會議,不斷促進校外藝術培訓機構向正規企業化邁進。
三:辦證藝術機構繳納監管資金是否必要
為了約束機構規范辦學防止退費難,已取得辦學許可證機構有很多已存入10萬監管資金,也算是辦學風險保證金。如果在以往時期機構還可以接受,最近兩年多的疫情影響下,70%機構運營非常困難,繳納監管資金阻力很大。其實保證金沒有實際意義,大多數機構在誠信辦學方面還是比較注重信譽口碑的,退費現象最多占比2%,也很少產生退費糾紛,或者可以根據機構規模大小按比例收取保證金,1萬至三萬還是可以接受的。為了能讓辦證機構正常納稅,還可以換一種方式,以預存發票費的形式存入機構營業保證金,這樣對于工商監管單位、機構運營發展和保護消費家長的權益都是有利的。
以上內容涉及機構概況、現狀、面臨困難及管理探討是根據機構發展真實情況和綜合5百多家代表機構反映問題的整理反饋,呼吁有關部門復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