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行業
數字化管理的無限可能
2024年,我們該從哪里發力?
發布時間:2023-11-13 10:30:43
一年一度的秋季招生已經結束了,眼看就到了年底,大家本次秋招表現如何?有沒有迎來疫情開放后的報復性報課呢?
據我所知,新一線城市中的大多數學校招生都是如火如荼,二、三線城市中大多數學校都相比九月份有了很大程度的回落。我們優良傳統中的“金九銀十”不見了,感覺這個過程中很多人都失去了耐心。面對2024年的工作規劃,不免有一些茫然。培訓機構管理軟件
那么新的年度,應該以什么工作為核心呢?
當然是教學。
作為一個培訓機構,教學才是永恒的道理。教學好了,教學效果才可以好;教學效果好了,口碑才可以好;口碑好了,招生自然可以好。
今天一起看看,教學團隊除了日常的教學技能培訓和監督,怎么去專項提升教學質量。
分析教學質量不高的因素
要想提升教學質量,首先要搞清楚都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無非也就兩個,第一是教的不好,第二是學的不好,那我們本周先講教的不好怎么辦,下周再講學生學的不好怎么辦。
那么教的不好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第一,新的老師、新的班級或者新的產品造成老師的經驗相對不足,不能很好的銜接或者保證品質;第二,某個老師某一個知識環節教授方法相對薄弱;第三,老師用學術解釋學術,這個通俗點講,講的超綱,學生聽不懂。
分析完以后,就要看教學團隊在2024年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
新產品、新老師、新班級
學校要有科學的培訓制度,保證新的老師有系統化的培訓。驗收在培訓中最重要,驗收是考察培訓是否有效的唯一手段,單純的輸入是沒有意義的,浪費時間和精力,一定要一邊驗收一邊繼續。
新的產品要用最有經驗的老師去教,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磨合,靈活的調整上課模式以滿足教學過程的需要,而且要有教研小組去分析、跟蹤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在短期內快速調整。
新的班級要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特點,決定班級的水平,及時準確的做好難易度定位,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資深的教學主管協助判斷新班級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生的學習類型,幫助新班的老師順利進行新學期過渡。
對于新產品、新老師和新班級的管理,一定要有固定流程,避免單純使用經驗以及“默認的做法”去進行工作。對整個過程要有跟蹤,尤其是看課指導非常重要,要有流程,什么時間節點去看,看什么問題,反饋以后跟蹤改進。改進的過程中的磨課、研課、過課都要有相應的制度和流程,嚴格執行。
個別老師某個知識點授課薄弱
這個情況不是不存在的,比如某一個老師在某一個知識區隔的教授上,因為經驗問題、個人知識掌握的問題、教學呈現手段的問題,會產生一些普遍的學習效果問題,這個情況必須及時發現、及時的修正。
做教務管理的老師都明白,其實修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和培訓一樣,是很容易讓老師進行技能的提升的,但是如何發現問題,卻成了一個比較難的事情。所以往往是問題發現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了,雖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羊已經亡了。
那么究竟如何發現呢?就是要數據化管理學生的成績,跟蹤學生的學習效果驗收結果,用數據統計的方式去了解哪一個知識區隔學生普遍掌握不好。定期數據化管理學生的學習驗收結果,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學管理活動。
用學術解釋學術
不做老師的人,不明白“用學術解釋學術”是什么意思。我們簡單的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三歲的小孩問你“老師,天上為什么會下雪?”老師說:“那是一種物理現象,當水汽在空氣中遇到凝結核,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形成的冰晶。”
你說有錯么?沒有錯。那孩子聽得懂么?聽不懂。
這就叫做用學術解釋學術。
其實在教學當中這種情況還是很有可能出現的,老師有時候會默認學生和自己的認知是一致的,就像我們和外行解釋某一件事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會帶出專業術語。學生聽不懂,很少有學生會打斷老師的課堂,告訴老師自己聽不懂。教的老師興高采烈,聽的學生一頭霧水。
那這個怎么解決,一定要由班主任老師定期和學生確認授課老師使用的語言是否能夠理解,也要定期去聽課觀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教務主管嚴抓老師是否熟悉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應有的認知程度,清晰列出,已備所有老師掌握。